白描禽鳥的臨摹方法及步驟
勾勒禽鳥,一般先畫喙、眼、頭、后頸,再畫背、翅、尾以及喉、前頸、胸、腹,最后畫腿和爪。各部位的形、質(zhì)不同,勾線、用筆、用墨也應有區(qū)別。
1.鳥喙:鳥喙由堅硬的角質(zhì)構(gòu)成,因此,勾畫鳥喙,用筆要挺勁,墨色宜濃。畫喙,應注意喙的方向和口縫線、上喙峰線、下喙底線的粗細變化。若喙尖向左,應從喙尖落筆向右畫,先畫口縫線,線條細而有力,喙角處略粗一些,作頓筆實收;若喙尖向右,則從喙角處用頓鋒起筆,叫喙尖部畫去。喙尖應虛靈挺細,上喙峰線條略呈弧形,下喙底線條細挺較短,與喉相接。
2.眼:鳥眼包括眼瞼、眼球、瞳孔三部分。勾畫鳥眼很重要,鳥行無精神全在于眼。鳥眼一般用重墨畫眼瞼,濃墨畫眼球,焦?jié)饽c瞳孔用中鋒畫圓形,由小到大緩慢運筆而成。瞳孔也可以在靠近喙的一方留一缺口,以表現(xiàn)眼球上的高光點,使眼更為有神。(圖2-6)
3.羽毛:從外觀上看,鳥羽分為“翔”與“毛”兩種形狀。“翔”是指較大的片狀羽毛,有明顯的邊沿輪廓和中間的羽軸(羽干),如翅膀、尾部羽毛;“毛”是指絨毛、細羽,如頭、頸、胸、腹等部位的羽毛。絨毛毛片不明顯,多呈絲狀絨羽。絲毛要用虛起虛收的短線,按照絨羽的分布,一組一組地排列進行勾畫。一組線條代表一片絨毛,組與組之間要適當?shù)卮┎邈暯?,但線條不能交叉過多而形成網(wǎng)狀。頭頂、頸、背、腰部絲毛,用墨宜濃,頭頸及背部絲毛,線條應短,密集處干后再加,方顯密厚。但密處要見線條,不結(jié)墨塊,使之蓬松自自然,才能顯出絨毛的質(zhì)感。喉部、前頸與胸、腹部的輪廓線和絲毛用線,墨色宜淡,用筆宜虛。淺色鳥胸部亮處,可以虛掉不絲毛,使背腹羽毛有明顯的濃淡、虛實的不同區(qū)別。勾勒翅膀的片狀羽毛,用筆流暢、挺硬,墨色宜濃。勾畫時應從最上一層開始,往下一層一層地畫下去。
下—層與上一層銜接處,線條不宜接得太死,應留點空位,以顯出上下層次。羽軸,決定毛片的長勢,要畫得自然附體,可勾成雙線,也可勾成單線。毛片的輪廓線和羽軸畫好后再畫羽絲(羽枝),筆墨干濕適中,滋潤中略見飛白,顯出光澤和松動的效果。尾羽要畫得靈活輕松,與腰的銜接處更要虛靈,才有欲動之感。勾勒大型禽鳥如鵝、鷹等,有的把頸、背、胸、腹部的羽毛,概括成片羽狀,整齊而行變化地呈負鱗狀排列,富有裝飾趣味。
4.腳爪:禽鳥腳爪支撐整個身體,應畫得強勁有力,用墨宜濃,有重量感。腳爪的位置和動態(tài),應求得鳥身重心的平衡。站在地上的禽鳥,各趾應緊貼地面,左右腳兩個中趾應平行。當腳爪攀抓枝干時,趾應緊握枝干。幾個趾的節(jié)數(shù)多少各異,其各趾的彎曲角度也不相同,應注意區(qū)別。小腿和趾的前面有一層明顯的鱗狀硬皮,趾下面有一層較為柔軟的肉質(zhì)墊,便于著地、著枝。勾畫時,用筆要行軟、硬、虛、實的變化。勾畫鱗皮,用筆挺硬,轉(zhuǎn)折圭角顯露,勾畫肉質(zhì)錯,用筆應柔和圓轉(zhuǎn)。腳爪要畫出豐潤見骨的感覺,并與鳥體動態(tài)協(xié)調(diào)一致,要達到這種要求,也并非輕而易舉。前人有“畫鳥難畫爪”的說法,正是這個意思,初學者更應該認真對待。
總之,勾勒禽鷗,應從整體著眼,局部人手。動筆之前就應考慮好整個鳥體的濃淡,虛實變化,再認真地勾畫各部位的輪廓線、結(jié)構(gòu)線,最后才絲毛(絨羽)。無論是白描花卉或是白描禽鳥,都要求用筆十分嚴謹,一絲不茍,筆筆送到,不可馬虎。因為白描一般都不施顏色,一有敗筆,清晰可見。因此,要認真學習和掌握內(nèi)描勾勒技法,勤于實踐,扎扎實實練好這項基本功。(如圖2-7)
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小米手繪網(wǎng) » 拼音王國手抄報模板,http://yexst.cn/html/course-1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