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畫《四大洲》(局部)濕壁畫,最純粹的意大利洛可可藝術代表
■詹巴蒂斯塔•提埃波羅[Giambattista Tiepolo]■濕壁畫,1751-1753年■德國維爾茨堡主教宮
這是現存世界最大的天頂畫。畫家用不同的色彩和形象的陳列組成四大洲的象征畫。處在畫面中央的阿波羅在明亮的光線映襯下,仿佛凱旋的皇帝,而四周則又使用濃重施色、強調明暗的技法層層疊疊地繪上各洲的不同風情,大象、黑人、印度人、土著、駱駝、馬匹、尖塔、戰(zhàn)爭、勞役、享樂、風沙……各種元素被畫家完美地安排在整幅壁畫中。與他的文藝復興前輩不同,提埃波羅的壁畫中那種強大的、莊嚴而靜穆的意味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以一種充滿布爾喬亞風味的氣氛。它在歌頌世間的眾生萬象,暗示尋歡作樂也是上帝的恩賜。壁畫的不同位罝似在故意分散觀者的注意力,使之仿佛處在一個光、色和幻境組成的渾然一體的迷幻世界中。
世界名畫《四大洲》濕壁畫作者簡介
詹巴蒂斯塔•提埃波羅(1696-1770),18世紀意大利最重要的兩位畫家之一,也是意大利傳統(tǒng)裝飾壁畫的最后一位大師。家境貧寒,父親是位船長,提埃波羅是個貴族姓但他的父親卻不承認這個貴族身份。喬萬尼•巴蒂斯塔•提埃波羅(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是他的教名,在他出生一年后,父親就去世了提埃波羅先跟隨格里戈里奧•萊扎里尼(Gregorio Lazzarini)學畫,同時受到同時代的其他畫家里奇等的彩響。19歲開始接受一些壁畫訂件,以英姿勃勃的人物、明快強烈的色彩、自由奔放的章法馳名意大利,1850年后還常常受聘為外國宮殿創(chuàng)作壁畫。在大家都認為藝術的中心在18世紀已經從意大利轉移到巴黎的時候,提埃波羅和卡納萊托改變了這一狀況,他用他的壁畫證明了18世紀的意大利依然在藝術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除了青年時期接受了以提香為圭臬的老師充滿裝飾意味的繪畫風格的彩響之外,沒有其他的材料證明提埃波羅受到了洛可可藝術的影響,但是他的作品在富麗堂皇中隱含的嬌弱纖細的畫風又是典型的洛可可風格。他是巴洛克風格的后繼者和洛可可風格的開拓者,他的作品中有魯本斯雄奇瑰偉,有布歇的清新嬌柔,這是藝術史上所不多見的。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小米手繪網 » 拼音王國手抄報模板,http://yexst.cn/html/pic-1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