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古建筑群是我國保存最完整、規(guī)模最大、 等級最高的道教古建筑群,加之道教音樂和武當武術 等文化瑰寶相映襯,形成著名的道教圣地。
武當山宮殿始建于唐代,后朝陸續(xù)又不斷擴建宮 觀,鼎盛時期,從山腳下到山巔天柱峰金殿,用一色 青石鋪成一條140里長的“神道”,沿神道兩旁修建 了九宮九觀等33處道教廟宇。這些建筑還充分利用了 峰巒的高大雄偉和巖洞的奇峭幽邃,將每個宮觀都建 造在峰巒巖洞間的合適位置,使它們與周圍林木、巖 石、溪流和諧一體,相互輝映,宛如一幅天然圖畫, 體現(xiàn)了道教“崇尚自然”的思想。
玄岳門也稱治世玄岳坊,是武當山的大門,被 視為“仙界”與“凡界”的分界線。坊身雕刻仙鶴游 云、八仙故事等,雕工精美、造型生動。
九曲黃河墻是在獅子山麓,巧妙地利用獅子峰的 特殊地形,順依山勢的回轉建起猶如波浪起伏的夾道 墻,由于墻面弧度、構造等因素,人貼近墻壁講話, 聲音可以傳至遠處,與北京天壇有異曲同工之妙。
太子坡是登金頂的必經之地,此觀建在獅子峰 陡坡上,古代工匠在不開挖山體的情況下,完全依 山勢變化而建,共有殿宇200多間。主體建筑是復真 觀大殿,殿內供奉真武大帝神像,系武當山最大的 彩繪木雕像。復真觀大殿右側的五公樓,是武當山 現(xiàn)存最高的木構建筑,在此俯視深壑,縱覽群山, 實為觀景勝地。
紫霄宮初建于北宋宣和年間,現(xiàn)今紫霄殿、十方 堂、龍虎殿等建筑大多為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所 建,依山疊砌,殿堂樓宇,鱗次櫛比,是武當山古建 筑群中規(guī)模最宏大、保存最為完整的一處。
金殿,俗稱金頂,坐落在海拔1612米的武當山天 柱峰頂端,建于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全為銅鑄 鎏金仿木結構,殿頂脊部裝飾仙人禽獸,額枋及天花 板上,雕鑄流云、旋子等裝飾圖案。在高山之巔,矗 立如此一座金光奪目的建筑,其彰顯力、號召力和威 懾力都無與倫比,這正是武當道教在明王朝推崇下走 上巔峰鼎盛的結果。
武當山古建筑群中保存有歷代統(tǒng)治者及四方信 士頒賜、敬奉的各種神像、法器,大多有較高藝術 價值。
武當道教音樂也素負盛名,武當武術更是影響深 遠,它們都是武當道教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小米手繪網 » 拼音王國手抄報模板,http://yexst.cn/html/pic-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