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世紀,在峨眉山的山巔上,落成了中國第一座佛教寺院。隨著四周其它寺廟的建立,該地成為佛教的主要圣地之一。
樂山大佛位于峨眉山東麓的凌云山棲鸞峰,雕鑿于8世紀,是世界現存最大的一座摩崖石像,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稱譽。
峨眉山氣宇軒昂,聳立天際,常有變幻莫測的云海、暮霞,故道教、佛教都在這里修造宮觀或寺廟,傳播教義。唐宋時期,峨眉山佛教曰趨興盛,后被確定為“普賢菩薩”的道場,從而成為我國佛教的四大名山之一。目前,全山有寺廟近30座,其中的報國寺、伏虎寺、清音閣、仙峰寺、洗象池、萬年寺、洪椿坪、華藏寺最為著名。
峨眉山終年常綠,既是各種植物的王國,又是珍禽異獸的家園。全山有植物5000多種,占中國植物物種總數的十分之一,其中的珙桐、冷杉、楨楠、水青等是世界稀有的樹種。有野生動物2300多種。列為珍貴動物的有蘇門羚、小熊貓、白腹錦雞等。
樂山大佛始造于唐開元元年(713年),完工于唐貞元十九年(803年)。當時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聚凌云山麓,水勢兇猛,每當夏汛,常常造成船毀人亡的悲劇。高僧海通大師心系百姓,欲仰仗佛法減殺水勢,立志在臨江崖壁開鑿彌勒佛大像,以永鎮(zhèn)風濤。
大佛足踏大江,頭與山齊,通高72米,腳面可圍坐百人以上。佛像雕成后,曾建有十三層樓閣,加以覆蓋、保護,時稱“大佛閣”,后大佛閣毀于明末戰(zhàn)亂。在大佛頭頂螺髻、衣紋皺折和兩耳背后等處還開鑿有水溝和洞穴,巧妙地構成了排水、隔濕和通風系統,千百年來對保護大佛,防止風雨侵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小米手繪網 » 拼音王國手抄報模板,http://yexst.cn/html/pic-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