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開鑿于9世紀末至13世紀中葉,現(xiàn)存石刻造像5萬余尊,不僅藝術(shù)精湛,保存完好,而且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從世俗到宗教,鮮明地反映了中國這一時期的曰常社會生活,并充分證明了這一時期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和諧相處局面,是我國石窟藝術(shù)晚期的代表作。
大足石刻分布廣泛,有代表性的是北山、寶頂山、南山、石篆山和石門山五處。
北山是大足最早的石窟摩崖造像群,有摩崖造像近一萬軀,以佛灣為中心,分布于北山四周。
北山佛灣石刻可分為南北兩段:南段多為晚唐和五代時期的作品;北段則多為兩宋時期的作品。晚唐的人物造型,端莊豐滿,衣飾簡樸;五代作品,纖巧玲瓏,多姿多彩;兩宋作品,人物個性鮮明,衣著華麗,是北山石刻的精華。
寶頂山有造像近萬尊,主要分布大佛灣,絕大多數(shù)為摩崖群雕,所有造像系按照佛教密宗教義,統(tǒng)一規(guī)劃布局,絕少雷同之處,19組佛教故事,相互呼應,層層遞進,加之造像旁還刻有經(jīng)文、頌詞等文字說明,宛如一幅幅圖文并茂的連環(huán)圖畫。故事的內(nèi)容和彰顯的宗教、生活哲理,令人思索、感嘆,百看不厭。
大佛灣以9尊掙獰強悍的護法神開頭,他們兇狠的模樣,體現(xiàn)了密宗強調(diào)的威懾力。在“地獄變像”窟,刻畫了十八層地獄,有刀山、劍樹、拔舌、鋸解、截膝、惡鬼、寒冰、噴火等。刀山地獄中的"養(yǎng)雞女”是非常令人矚目的一件石雕,這位農(nóng)家女,因為生計,不能不養(yǎng)雞,工匠們刻畫她雙手緊扶雞籠,兩頤微收,陷于沉思。籠中的兩只雞正爭食籠外的一條蚯蚓,非常生動逼真。
南山石刻以道教造像為主,是中國道教石窟中造像最多、最集中、反映神系最完整的。
石篆山石刻既有孔子和十大弟子的造像,又有老子和真人、法師像,還有三身佛,是中國石窟中罕見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造像群。
石門山造像題材主要為佛教和道教人物故事,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
大足石刻作為中國的晚期石窟藝術(shù),有非常明顯的世俗化、中國化的特點,無論是佛、菩薩,還是羅漢、金剛,都有如現(xiàn)實中各類人物的寫照,佛的說法場面,完全是人世間華貴尊榮的象征,“數(shù)珠觀音”活脫脫一位人間妙齡少女。中國早期石窟藝術(shù)中的印度風格,在這里已不見痕跡。
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小米手繪網(wǎng) » 拼音王國手抄報模板,http://yexst.cn/html/pic-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