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源《瀟湘圖》:絹本,設色。寬:50厘米,長:141.4厘米。
董源(?一962),字叔達,鐘陵(今江西進賢)人,五代南唐杰出畫家。擅畫山水,多作江南景色,平淡天真,開創(chuàng)了江南山水畫的新風貌。仕南唐北苑副使,故人稱“董北苑”。董源具有多方面的藝術才能,長于人物、山水、?;?,尤以山水畫的成就最為杰出。所作多寫江南的秀麗風光,沒有雄奇險峻的山,也沒有淺顯刻露的石,而是平緩連綿的山巒,映帶無盡,山坡t點綴著蒼郁蔥蘢的叢樹雜草,林麓洲渚,江村漁舍,風雨溪谷,煙云晦明,所謂“平淡天真,一片江南”。其所用畫法,亦不作奇峭,而是山骨隱觀,林梢出沒,以印象為主,所以“宜遠觀,近視之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幽情遠思,如睹異境”。
傳世《瀟湘圖》,現(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院。這是一幅描寫人事活動的山水畫,沙磧平坡,蘆葦荒疏,江南水澤汀岸,有人物若干,佇立吹奏,迎接船上來客;背景水面空闊,山色郁蔥,有漁艇往來。山勢ft卷首而起,以花青運墨勾皴,不用披麻皴而用點子皴,為了表現(xiàn)景物的深度,山巒上的小土丘自近至遠由大漸小、由疏漸密,墨點也有疏密濃淡的變化,顯出密密雜雜的遠樹勢態(tài)。山凹處留出云靄霧氣,造成迷蒙淡遠之感。近處的樹木,同樣用點子來表現(xiàn),但點子形勢所賦予的形象卻變?nèi)珮錇槊~,林木成排而列,遠近高下參差,林中隱約露出洵村茅舍。蘆葦畫得稍纖巧,但仍不脫印象的意味。整個描繪,遠看近樹、遠山歷歷分明,近看則全是點子,令人眼花繚亂。水面計白當黑,但通過坡岸、山坳的盤折穿插、濃淡變化,使它的形態(tài)和色相產(chǎn)生深沉、清淺的變幻,山清水秀,具有十分醉人的藝術魅力。
此圖經(jīng)明代董其昌鑒定,認為是董源的真跡。董源的山水畫對后世的文人山水畫影響巨大。
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小米手繪網(wǎng) » 拼音王國手抄報模板,http://yexst.cn/html/pic-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