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的種類與題材
1.中國畫
簡稱“國畫”。指在中國民族的土壤上長期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在世界美術(shù)領(lǐng)域中自成獨特體系的中國民族繪畫。它是用毛筆、墨以及中國畫顏料,在特制的宣紙或絹素上作畫。按表現(xiàn)題材,可分為人物、山水、花竹、禽鳥、畜獸、蟲魚、宮室等畫科;按表現(xiàn)手段和技法,可分為工筆、寫意、鉤勒、沒骨、設(shè)色、水墨等畫法;按幅面樣式,可以分為立軸、橫卷、冊頁、扇面等款式。人物畫從晚周至漢魏、六朝漸趨成熟。山水、花卉、鳥獸畫等至隋唐之際始獨立形成畫科。五代、兩宋流派競出,水墨畫代隨之盛行,山水畫蔚成大科。文人畫在宋代已有發(fā)展,而至元代大興,畫風(fēng)趨向?qū)懸?;明清和近代續(xù)有發(fā)展,日益?zhèn)戎剡_意暢神。在魏晉、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時期,先后受到佛教藝術(shù)和西方繪畫藝術(shù)的影響。中國畫十分重視筆墨,運用線條、墨色和輕重彩色,通過鉤皴點染,干濕濃淡并用,來表現(xiàn)客觀物象的形體結(jié)構(gòu),陰陽向背;并運用虛實疏密結(jié)合和“留白”等手法來取得巧妙的構(gòu)圖效果。中國畫的空間處理也比較自由靈活,既可以用“以大觀小”法,畫重山疊嶂;也可以用“走馬看山”法,畫長江萬里。中國畫特別講究“形神兼?zhèn)?rdquo;、“氣韻生動”,不但主張要“外師造化”,而且還要“中得心源”,中國畫在畫面上還題寫詩文,加蓋印章,將詩文、書法、篆刻融為一體。
2.丹青
我國古代繪畫常用朱紅色、青色,故稱畫為“丹青”。《漢書•蘇武傳》載:“竹帛所載,丹青所畫。”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于我如浮云。”民間稱畫工為“丹青師傅”。也泛指繪畫藝術(shù),如《晉書•顧愷之傳》記載;顧愷之“尤善丹青”。
3.山水畫
我國傳統(tǒng)畫科之一。指以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在魏晉南北朝時已逐漸從人物畫中分離出來,形成獨立的畫科,到隋唐已完全成熟。如展子虔的設(shè)色山水、李思訓(xùn)的金碧山水、吳道子的疏筆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等;五代、兩宋山水畫發(fā)展很快并達到一個高峰。這一時期理法大備,名家輩出,如荊浩、關(guān)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寬、許道寧、米芾、米友仁以及馬遠、夏圭等人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趙伯駒、趙伯騍的青綠山水,南北競輝,達到高峰。著名山水畫家的作品對后世影響深遠,從此成為中國畫中的主流畫科。元代山水畫趨向?qū)懸猓蕴搸?,?cè)重筆墨神韻,開創(chuàng)新風(fēng);明清及近代,續(xù)有發(fā)展,亦出新貌。表現(xiàn)上講究經(jīng)營位置和表達意境。傳統(tǒng)分法有水墨、青綠、金碧、沒骨、淺絳、淡彩等形式。
4.花鳥畫
我國傳統(tǒng)畫科之一。以描繪花卉、竹石、鳥獸、蟲魚等為作畫主體。四五千年以前的陶器上出現(xiàn)的簡單魚鳥圖案,可以看做是最早的花鳥畫。據(jù)記載,東晉、南北朝時期花鳥畫已逐步形成獨立的畫科;到了唐代,已經(jīng)成熟,出現(xiàn)了以工筆勾填、畫風(fēng)艷麗的邊鸞和以墨代色、墨分五彩的殷仲容,還有薛稷的鶴、刁光胤的花竹等;五代時發(fā)展為兩派,即“徐、黃二體”,一宗徐熙、一宗黃筌;宋代花鳥畫更加刻畫入微,如北宋趙昌的花、崔白的雀、吳元瑜的花鳥,南宋林椿的花果、李迪的禽。這些人都給我們留下了不朽的作品。此外,元代李衍的竹、張守中的鴛鴦、王冕的梅;明代林良的禽,陳淳、徐渭的大寫意墨花;清代朱聾的魚、惲壽平的荷、華嵆的鳥;近代吳昌碩的花卉等,歷代名手,綿延不絕。
5.人物畫
繪畫的一種。以人物形象為主體的繪畫之通稱。中國的人物畫,簡稱“人物”,是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其出現(xiàn)比山水畫、花鳥畫等為早;大體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fēng)俗畫、歷史故事畫等。人物畫力求人物個性的逼真?zhèn)魃?,氣韻生動、形神兼?zhèn)洌鋫魃裰?,常注重人物性格的表現(xiàn),寓于環(huán)境、氣氛、身段和動態(tài)的渲染之中,故中國畫論又稱人物畫為“傳神”。中國人物畫自魏晉南北朝開始分為工筆和寫意兩大體系,有以顧愷之、陸探微為代表的“細密”一體和以張僧繇為代表的“疏括”一體。唐代吳道子突破了當(dāng)時工細密描、重彩積染的一般畫風(fēng),創(chuàng)造了水墨淡彩及白描的新形式。歷代著名人物畫有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唐代韓混的《文苑圖》,五代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北宋李公麟的《維摩詰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圖》、梁楷的《李白行吟圖》,元代王繹的《楊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圖卷》、曾鯨的《王時敏小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現(xiàn)代徐悲鴻的《泰戈爾像》等。
6.道釋畫
人物畫的一種。以道教、佛教為內(nèi)容的繪畫。魏晉、南北朝以來,宗教畫界,名家輩出,所作以壁畫為多。佛教畫如東晉顧愷之在建業(yè)瓦棺寺所畫《維摩詰像》;南朝宋陸探微、謝靈運所畫《菩薩像》,南朝梁張僧繇在上都定水寺所畫《二神》、《三帝釋》;隋代展子虔在洛陽天女寺等所畫《菩薩像》,楊契丹在長安寶剎寺所畫《佛涅槃變相》;唐代尉遲乙僧在長安慈恩寺所畫《千缽文殊》,吳道子在興唐寺所畫《金剛變相》;五代杜敬安在成都大圣慈寺所畫《無量壽佛》等。道教畫如唐代張素卿所畫《天官像》;五代丘文播所畫《二十四化神仙》;北宋孫知微在成都壽寧院所畫《惠遠送陸道士圖》,武宗元在洛陽三圣宮所畫《太乙像》;還有元代《永樂宮壁畫》等3寺院壁畫或年久失修,或禁教破壞,所存無兒。石窟壁畫則保存尚多。也有卷軸畫,如傳為北宋李公麟的《維摩詰像》、武宗元的《朝元仙仗圖》,南宋梁楷的《高僧故實圖》,元初顏輝的《李仙像》等。
7.仕女畫
一作“士女畫”,人物畫的一種。原指以封建社會上層士大夫和,婦女生活為題材的中國畫,后為人物畫科中專指描繪上層婦女生活為題材的一個分目。如唐代張萱的《虢國夫人游春圖》卷,周昉的《揮扇仕女圖》卷,成為仕女樣式的典型。其實歷代都有高手,如五代周文矩的《宮中圖》卷,北宋王居正的《紡車圖》卷,明代仇英的《列女圖》卷,清代費丹旭的《仕女冊》等。民間木版年畫中的“美女畫”,亦稱“仕女畫”。
8.風(fēng)俗畫
人物畫的一種。是以社會生活風(fēng)習(xí)為題材的人物畫。始于漢代,如遼陽、望都等地漢代墓室壁畫和畫像石、磚等。唐代韓混的《田家風(fēng)俗圖》,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蘇漢臣的《貨郎圖》等,均為一代名作。南宋時在臨安(今浙江杭州)流行一種“堂畫”,亦稱“風(fēng)俗畫”。清末吳友如《點石齋畫報》中有很多作品均屬風(fēng)俗畫。
9.界畫
中國畫的一門畫科。指以宮室、樓臺、屋宇等建筑物為題材,而用界筆直尺畫線的繪畫,也叫“宮室”或“屋木”。界畫起源很早,晉代已有。到了隋代,界畫已經(jīng)畫得相當(dāng)好了。《歷代名畫記》中評展子虔的界畫說觸物留情,備皆妙絕,尤善臺閣、評董伯仁的界畫,贊其“樓臺人物,曠絕古今”。李思訓(xùn)的《九成宮紈扇圖》、《宮苑圖》等作品,也是有很髙成就的,到晚唐出了尹繼昭,五代有衛(wèi)賢、趙德義、趙忠義等人,宋初有郭忠恕,元代有王振鵬、李容槿,明代有仇英,清代有袁江、袁耀等。宋代的著名界畫有《黃鶴樓》、《滕王閣圖》等。
10.水墨畫
指中國畫中純用水墨的畫體。相傳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繼續(xù)有所發(fā)展。它以筆法為主導(dǎo),充分發(fā)揮墨法的功能。“墨即是色”,指墨的濃淡變化,也就是色的層次變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繽紛可以用多層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唐宋人畫山水多濕筆,出現(xiàn)“水暈?zāi)?rdquo;之效,元人始用干筆,墨色更多變化,有“如兼五彩”的藝術(shù)效果。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記載:“運墨而五色具。”所謂“五色”,說法不一,或指焦、濃、重、淡、青,或指濃、淡、干、
濕、黑,實際上都是指墨色的變化豐富而言。唐代王維對畫體提出“水墨為上”,后人宗之。長期以來水墨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1.青綠山水
因施用濃重的石青和石綠顏料,表現(xiàn)山石樹木的蒼翠而得名。
有大青綠和小青綠之分,前者多鉤廓,皴筆少,著色濃重;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chǔ)上薄施青綠。也有在青綠山石的輪廓上勾以金粉,這樣的山水畫又稱金碧山水。青綠山水始創(chuàng)于唐代的李思訓(xùn),北宋王希孟所畫的《千里江山圖》、南宋趙伯駒畫的《江山秋色圖》等都是青綠山水的代表作。
12.金碧山水
指凡用泥金、石青和石綠作為主色而繪的山水畫。比“青綠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鉤染山廓、石紋、坡腳、沙嘴、彩霞、以及宮室、樓閣等建筑物。
13.淺絳山水
山水畫的一種。淺絳是紅赭色。淺絳山水是在水墨鉤勒皴染的基礎(chǔ)上,敷設(shè)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元代畫家黃公望、王蒙等好作此種山水畫,形成了一種風(fēng)格。
14.四君子
中國畫中梅、蘭、竹、菊稱畫中四君子。文人高士,常常借梅、蘭、竹、菊來表現(xiàn)自己清高拔俗的情趣,或作為自己的鑒戒。它的起源,大約在唐、宋間,梅竹兩種,到宋代更為盛行。一般以梅的清品,表示作者的胸襟,作為自我心靈情致的表現(xiàn)。所以唐宋以來的畫家常借“四君子”來表現(xiàn)自己正直、虛心、純潔而有氣節(jié)的思想感情,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
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小米手繪網(wǎng) » 拼音王國手抄報模板,http://yexst.cn/html/article-10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