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畫的起源和發(fā)展簡史
我國是人類起源的中心之一,通常所說的原始社會,歷史學者通常將其分為原始群時期與氏族公社時期。考古學者則劃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公元前170萬年至公元前1萬年前為舊石器時代,公元前1萬年至公元前3000年為新石器時代)。在舊石器時代約分兩個階段,早期智人階段和晚期智人階段。人類的勞動是從制造工具開始的,石器是重要的標志。由簡單、粗大,向規(guī)整、細小發(fā)展,種類不斷增多,變化速度漸趨加快,舊石器晚期于骨器上發(fā)明了磨光和鉆孔技術,如北京房山周口店猿人洞出土的骨、石裝飾品就證明了美學思想的萌生,這已是50萬年以上的歷史了。舊石器時代晚期,由于生產力的發(fā)展,產品有了剩余,產生了私有制,出現(xiàn)了貧富分化階級對立,氏族制逐步瓦解。
有考證的就可以從7000年前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算起,那時就有在巖石壁上、陶器上的繪畫。如內蒙古阿拉善曼德拉山巖畫,廣西花山巖畫;北方最早的彩陶是距今7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陶片,南方河姆渡文化,西安半坡仰韶文化的彩陶,馬家窯文化彩陶,史前彩陶遍布全國各地。彩繪的形式有幾何形圖案和寫實繪畫兩種,畫面瑰麗多姿,多用點線的變動,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當時人們的生活古樸充實。繪畫還要早于陶器,象形可說是畫,是文字和繪畫的統(tǒng)一體,隨著文明程度進展,文字和繪畫分體后,便形成了文字和繪畫兩個獨立體系。彩陶繪制又多使用毛筆之類的工具。到了公元前2000年左右,中國的歷史步入了文明社會。
無考證的我們用想象推斷就是遠古人類產生了思維,能畫出第一個道道(線)或者是圈圈、點點、勾勾,那就是繪畫的開始。用象形記事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文字,其實就是定了形的畫,由于符號的定形,畫不定形,于是定形的文字和不定形的繪畫逐步分了家,這就是我們所推想的両的產生。所以說,應該是在很久很久以前的遠古時代,點線的產生即為萌發(fā)中國畫的源頭。正式應用繪畫藝術上是始于夏、商、周、春秋時期。在旌旗上畫圖騰、大門上畫虎、屏風上畫斧、盾上畫龍,包括宮殿廟宇的壁畫,都是述說歷史,褒賞功德,警示和激勵局人的。
戰(zhàn)國秦漢時期著重反映社會生活的風俗畫,如畫像石,畫像磚,體裁豐富,馬王堆還出土了大型帛畫及大漆棺,叫漆畫,也叫油畫。
魏晉南北朝時代繪畫是活躍和興旺發(fā)達時期。在這個時期佛教的興盛和中國傳統(tǒng)繪畫相結合,如新疆克孜木千佛洞及敦煌早期壁畫,在中國繪畫史和世界繪畫史上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和有著重要的地位。
在這個時期繪畫的題材逐漸擴展,山水畫和花鳥畫都已發(fā)展起來。
東晉的顧愷之和南齊謝赫都為繪畫理論做出了重大貢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隋代雖短短30余年,但其繪畫綜合了秦、漢以及南北朝發(fā)展起來的各種形式和表現(xiàn)方法,成為魏晉南北朝繪畫過渡到異彩煥發(fā)的唐代繪畫的橋梁。隋代最著名的畫家展子虔,對他的評價是唐畫之祖。•
唐代的繪畫漸臻成熟,人物、山水、鞍馬、鬼神、花鳥都已形成和完善。如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此時的繪畫包容了西域文化、佛教文化,文學、音樂、舞蹈、書法相互影響,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據(jù)了很重要的地位。
五代山水畫、花鳥畫的發(fā)展尤為顯著?;B畫出現(xiàn)了徐熙、黃筌二人,稱徐黃二家。山水代表畫家有荊浩、關仝、董源,他們對宋代影響很大。
宋代是中國繪畫史上的鼎盛時期。宋代繪畫高度發(fā)展和皇室的喜好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皇室的推動下,成立了規(guī)模龐大的翰林圖畫院,一代高手云集。如兩宋時期的高手有郭熙、李唐、馬遠、夏圭、李嵩、梁楷、李公麟等。兩宋時有一個重要現(xiàn)象就是文人畫的發(fā)展。文人畫就是以書法人畫,信筆揮之,意似便已,將蘭、竹、梅人格化,借以載道、抒懷。
文人畫的發(fā)展和水墨畫法的發(fā)展是相輔相成的。水墨畫和書法關系密切。文人畫家充分發(fā)揮其嫻熟的筆墨技巧,將筆墨意韻融入畫面,使繪畫和他們的吟詩寫字,寄情遣興的情趣和生活方式相配合。
畫視形似為次要標準,是因為繪畫的高低水平應“獨得于象外”,即應畫出物象內在神韻意味。物象的神韻理解和畫家的人品學識相聯(lián)系,所以有“獨得”之說。
隨著繪畫的發(fā)展,相應繪畫理論也有了發(fā)展,因此對當時以及后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元代隨著文人畫的發(fā)展,突出的就是以清淡水墨寫意為主,詩書畫密切結合。書畫同源,正是文人畫家對院體畫法的突破,使寫意畫有了新的發(fā)展。當時的趙孟頫、柯九思、吳鎮(zhèn)、王冕等人借筆墨抒情言志成為風尚,對文人畫發(fā)展有很大影響。
明代花鳥畫在院體畫的基礎上又有新的突破。有筆墨豪放、揮灑自如的林良、沈周等。接著又形成了徐渭、沈石田(沈周)、陳淳等派畫風。特別是徐渭的作品,水墨淋漓,筆墨超凡,開大寫意之先驅。到了朱耷更加潑辣奔放,以虛代實,深為后人推崇。在這個時期,文人畫占主要地位,影響極為深遠。宮廷畫不太活躍。
清代初期至嘉慶170年間,是清代花鳥畫興盛時期,風格多樣,各放異彩。當時以惲壽平(南田)沒骨法為主,逸筆草草,潤秀清雅,為“常洲派”,影響很大,成當時流行畫風。還有八大山人、石濤、揚洲八怪相繼出現(xiàn),各有建樹,使寫意畫花鳥又有新的發(fā)展和突破。
清末,趙之謙、任伯年、虛谷、吳昌碩等人稱為“海派”,獨樹一幟,對近代花鳥畫的發(fā)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在解放后,花鳥畫發(fā)展像雨后春筍,生機勃勃,蒸蒸日上,得到了迅速發(fā)展。以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潘天壽、李苦禪、王雪濤、張其翼、于非闇、陳之佛等為代表的両家都各有建樹,他們都懷著對新中國的無限熱愛,以飽滿的激情創(chuàng)作了大量作品,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推陳出新、洋為中用的文藝方針指引下,為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為進一步推動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繁榮和發(fā)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載:小米手繪網(wǎng) » 拼音王國手抄報模板,http://yexst.cn/html/article-1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