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繪畫技法之十八描:
古代人物衣服褶紋的各種描法??煞譃椋?/p>
(1)高古游絲描。最古老的工筆線描之一,常見于顧愷之的畫作。線條提按變化不大,細而均勻,多為圓轉曲線。頓筆為小圓頭狀。
(2)琴弦描。略比高古游絲描粗些,多為直線。冇寫意味道,線用顫筆中鋒,線中有停停頓頓的變化,大多為直線的感覺。
(3)鐵線描。相比琴弦描又粗些,但用筆方硬•是最常見的描法之一。轉折處方硬冇力,直線硬折,似鐵絲弄彎的形態(tài)。用筆中鋒,頓筆也是圓頭。
(4)混描?;旧鲜且环N寫意_法。先用濃墨皴衣紋,墨未干時,間以濃墨,講“濃破淡”的墨法變化。
(5)曹衣描。即為曹衣出水描的簡稱。來自于西域的W家曹仲達,其W佛像衣紋下垂、繁密•貼身如出水狀,故稱“曹衣出水”。受印度犍陀羅藝術的影響,用筆細而F垂,成圓弧狀,講求線之間的疏密排列變化。
(6)釘頭鼠尾描。任伯年最常用的線描方法。葉頓頭大,而頓時由于大的轉筆,行筆方折多,轉筆時線條加粗如同蘭葉描,收筆尖而細。
(7)橛頭釘描。禿筆線描,是一種寫意筆法,馬遠、夏圭多用之。頓頭大而方,側鋒入筆,有“斧劈皴”之筆意。線條粗而有力。
(8)馬蝗描。馬和之用之。近似蘭葉描,頓頭大,行筆曲折柔軟,但很有力。
(9)折蘆描。用筆粗,而轉折多為直角,折筆時頓頭方而大,線多為直線,是一種寫意W的線描方法。梁楷《六祖劈竹圖》用之。
(10)橄欖描。頓頭大如冋橄欖,元代顏輝等人多用,行筆稍細,但粗細變化亦大。
(11)棗核描。頓頭如同棗核狀,線條行筆中亦有棗核狀的用筆變化。
(12)柳葉描。用筆兩頭細,中間行筆粗。十八描中無蘭葉描。柳葉描和竹葉描類似,都是虛人虛出的筆法。吳道子用之。
(13)竹葉描。與柳葉描類似,也是中間粗兩頭細。
(14)戰(zhàn)筆水紋描。如山水畫水紋之畫法。表現(xiàn)薄而褶多的衣紋。明代唐寅作仕女圖多用。
(15)減筆描。指的是馬遠、梁楷等作大寫意用的筆法。用筆粗,一氣呵成,一筆中有墨色變化。大多只畫個外輪廓,用筆簡練到極致。
(16)枯柴描。水墨畫筆法。用筆粗,水分少,類似皴法。用筆往往逆鋒橫臥。
(17)蚯蚓描。粗細均勻,曲折多而柔軟。用篆書筆法,圓轉有力。
(18)行云流水描。表現(xiàn)軟而彎轉的衣紋。
爭妍
上述各種描法,都是根據(jù)歷代各派人物両的衣褶表現(xiàn)程式,按其筆跡形狀而起的名稱。
還有人將十八描總結為3大類:
(1)游絲描類。它行筆慢,多以中鋒出之,壓力均勻,線性始終如一,變化較少。鐵線描、曹衣描、琴弦描皆屬丁這一類。它的代農(nóng)作者是顧愷之。
(2)柳葉描類。它行筆快,變化多,壓力多在線條的中斷。棗核描、橄欖描、行云流水描均屬之。它的代表作者是吳道子。
(3)減筆描類。它的特點是行筆快,多用側鋒,與紙面m擦力大,壓力多集中在線的一段,而又由線到面,線性變化大。竹葉描、枯柴描等都屬此類。
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載:小米手繪網(wǎng) » 拼音王國手抄報模板,http://yexst.cn/html/article-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