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渭《牡丹蕉石圖》軸賞析
徐渭《牡丹蕉石圖》軸,紙本,水墨,120.6X58.4cm,上海博物館藏。
徐渭的沒骨花卉是大寫意中的一種粗筆畫法,在他的沒骨花卉畫中,有三種造型語言:一種是較多地取用了明末吳門陳淳、周之冕勾花點(diǎn)葉一派的筆墨;另一種是以膠、墨相融的畫法;還有一種是純以水墨涂抹渲染,本幅屬后者,也是徐渭用得最多的畫法。
圖右有作者自題,記述他畫畢后痛飲五杯酒,再作題文的創(chuàng)作過程,反映了畫家狂放不羈的藝術(shù)個性。題詩曰:“焦墨英州石,蕉叢鳳尾材。筆尖殷甚甚,深炱牡丹開。天池屮漱犢之輩。畫已,浮白者五,醉矣!狂歌《竹枝》一闋,贅書其左。牡丹雪里開親見,芭蕉雪里王維擅。鏘兔毫尖一小兒,憑渠攏拔舂風(fēng)面。嘗親見雪中牡丹者兩。杜審言:吾為造化小兒所苦。”唐代王維所畫的雪中芭蕉和徐渭所見的雪里牡丹在通常的生活中是不可能見到的,畫家超越時空,毫無顧忌地將不同季節(jié)的植物合繪一圖。生活在浙北的徐渭見到牡丹在初夏盛開之際,芭蕉剛剛吐綠。徐渭既師法造化(即自然物象)又想起杜謂“為造化小兒所苦”之言,最終還是成了造化的主人。
以湖石、芭蕉為題作畫始盛于明末,它極易表現(xiàn)文人心中的清逸之氣。徐渭作此圖幾乎不用線條勾廓,皆用粗筆濕墨草草涂抹時成,湖石全以濕墨縱筆直下,留出“氣眼”然后乘筆跡未千之時,點(diǎn)濃墨,使之產(chǎn)生凹凸變化。這種墨法被后人稱之為“濃破淡”。芭蕉則以稍干、稍淡的水墨涂寫出莖、葉,極為隨意粗放,牡丹更是畫得簡率自如,筆意盡到。畫家全無嚴(yán)謹(jǐn)?shù)墓P墨規(guī)矩,似無法卻有法,法在全幅氣勢貫暢通達(dá)而不拘泥于具體的物象造型。巧在用筆飽含水分仍見筆力,筆墨滋潤,意態(tài)清俊。(余輝)
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小米手繪網(wǎng) » 拼音王國手抄報模板,http://yexst.cn/html/pic-1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