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繪畫的收藏、鑒賞和流傳
我國書畫鑒藏的歷史,至魏晉南北朝時方趨于成熟。在此以前,主要限于收藏活動,據(jù)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載:“漢武創(chuàng)置秘閣,以聚圖書,漢明雅好丹青,別開畫室,又已創(chuàng)立鴻都學以集奇藝,天下之藝云集。”說明漢時皇家已設立專門的收藏機構和“秘閣”、“畫室”、“鴻都學”等,但收藏比較雜亂,圖書多為壁畫和竹木簡,奇藝包括書畫和銅、玉、漆、瓷等工藝品,其中真正的紙絹畫極少。至六朝時,隨著紙絹畫的流行和名家的出現(xiàn),書畫才成為庋藏重點,并開展了裝禎、品定、著錄等活動,鑒藏項目漸見完備。
1.收藏和流傳
漢代的內室收藏,在東漢末曾遭到一次劫掠,《歷代名畫記》載:“及董卓之亂,山陽西遷,圖畫縑帛,軍人皆取為帷囊,所收而西七十余乘。”
六朝時期,以東晉和南朝開展的鑒藏活動比較活躍。東晉桓玄酷愛法書名畫,篡位前嘗命作“輕軻,載服玩及書畫等物。”(《晉書》“桓玄列傳”)寡奪司馬氏之位后,即將內府所藏書畫,盡歸己有。
劉宋王朝替代東晉后,桓玄所藏旋轉歸內府。宋武帝劉裕雅好繪畫,不斷充實庫藏。孝武帝劉駿留意法書,收集亦多。明帝劉或曾命巢尚子、度和、徐希秀清理藏品,并繼續(xù)征集,收藏一時蔚為大觀。
南齊時,高帝蕭道成性好文學,尤精鑒賞,他將宋內庫轉來的書畫,根據(jù)優(yōu)劣評定甲乙,《歷代名畫記》說:“自陸探微至范惟賢四十二人為四十二等,二十七帙,三百四十八卷,聽政之余,旦夕披玩。”
至梁朝,武帝蕭衍更嗜好書畫,不遺余力地搜求歷代書畫名跡,還經常與陶弘景、蕭子云、度和等人,一起開展品評、鑒定和欣賞。其子元帝蕭繹,本人擅長繪畫,更銳意訪求名跡,內府收藏遠勝前代。然其損失也最慘重,太清二年(公元548年)遭侯景之亂,被焚毀圖畫達數(shù)百函;承圣二年(公元554年)西魏攻破江陵,蕭繹在投降前又將書畫和典籍24萬卷付之一炬,后被西魏將領于謹從煨爐中拾得四千余軸書畫,遂運往長安。這是書畫名跡在歷史上首次也是最大的一次浩劫。
陳朝時,文帝陳茜責成臣工搜集民間流傳的法書名畫,內庫收藏又漸見充實。
2.裝潢和鑒定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曰:“有收藏而未能鑒識,鑒識而不善閱玩者,玩閱而不能裝褫,裝褫而殊亡銓次者,此皆好事之病也。”可見,真正的鑒藏家必定兼事收藏、鑒定、欣賞、裝幀、品評等工作。南朝對這些工作都有所開展。
南朝諸代均很重視裝幀工作,張彥遠《歷代名畫記》曾列舉出宋、梁朝的諸多裝背名字。梁•虡和是著名鑒賞家和裝裱師,在所撰《論書表》中,詳細介紹了前人書畫如何通過幾朝裝裱,不斷有所改進,克服了紙張起皺、厚薄不一、大小不齊、長短各異等不足,使裝幀日見整齊,便于觀覽,同時還分出優(yōu)劣,排定順序,以適應鑒藏者心理。這些都顯示出書畫裝裱技術已步人成熟階段。
南朝對書畫藏品也進行真?zhèn)蔚蔫b定和討論,只是記載比較零星。如陶弘景曾與梁武帝討論過書法真?zhèn)危凇墩摃鴨ⅰ分兄赋鐾豸酥稑芬阏摗贩钦?,在永和十許年后已有不少代筆書。南齊王僧虔在《論書》中,更指出張冀、康昕、南州石道人三人專門偽造王羲之書法??梢姰敃r鑒定中已涉及代筆、作偽問題,只是僅限書法,未論繪畫。
南朝在書畫藏品上,往往不鈐公私鑒藏印記,只簽鑒識者的押署,《歷代名畫記》“敘自古跋尾押署”,具體記載了宋、齊、梁、陳和北齊的押署者姓名。
3.鑒藏家和著錄書
六朝涌現(xiàn)出一批公私鑒藏家,但未見專門的著錄書籍。鑒藏家多存人名,少詳細記載,虞和《論書表》記東晉有桓玄、劉毅、盧循等人;陶弘景《論書啟》透出陶與梁武帝是善鑒者,《歷代名畫記》所列六朝22位押署人,也都善于鑒定。
記錄六朝繪畫作品名稱及有關畫家品評的文字,散見于繪畫史論著述中,主要有東晉顧愷之的《魏晉勝流畫贊》、謝赫的《古畫品錄》、姚最的《續(xù)畫品錄》等。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小米手繪網 » 拼音王國手抄報模板,http://yexst.cn/html/article-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