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墨畫的用墨方法分為哪幾類?
筆與墨在唐以前并不分開,唐時出現(xiàn)水墨表現(xiàn)方法,遂有了墨法的研究。有筆有墨才可稱之為筆墨,因而墨法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傳統(tǒng)水墨畫理論認為“墨即是色”,“墨分五色”,即濃、淡、干、濕、焦,黑,墨色的濃淡變化在于用水。“墨者筆之充也”,“筆非墨無以和”;用筆與用墨關(guān)系密切,不可分開。墨法的運用,總結(jié)起來一般可分為濃與淡、濃淡墨、干與濕、破墨法、積墨法、潑墨法、宿墨法、沒骨法等等,方法不同,各有特點。詳述如下:
(一)濃墨
濃墨是指用墨深到非常黝黑、濃如點漆。濃墨往往是畫面的精神所在,濃墨的運用要做到既要“醒目”,又不能“孤立”。“醒目”講究的是四周的對比,做到“不孤立”,則要注意呼應(yīng)。濃墨塊要見筆,不能混亂一片,死墨一團。
(二)淡墨
淡墨是指黑白灰中的灰色調(diào),在畫中起到過渡的作用,淡墨法要淺深得宜,運用頗有難度,要做到淡而厚,淡而有神,關(guān)鍵在于見筆以及與周圍墨色的巧妙對比。
(三)濃與淡
濃淡墨是從色度來分的,濃和淡是相對而言的,在濃焦與清水之間,往往可分為無窮盡的色階。因而所指的濃淡墨的運用,與用水有關(guān),運用濃淡墨要做到既不失畫面整體感,又能表達物象的神韻。
(四)干與濕
干與濕是比較而言的,人們對用墨的干與濕的認識,并不需要一個明確的界定,也能自然判斷出墨的干濕來。干墨可分為濃干、淡干;濕盪可分為濃濕、淡濕等等。一般情況下,干墨利于勾畫、皴擦,當然也可以濕墨勾畫、干墨點染。濕墨易得淋漓滋潤之感,然過之則少精神。干墨易厚、過之則又少韻。干濕墨互用則枯濕相宜,正如黃賓虹所說:“干濕不備,是無蒼翠秀潤。”
(五)破墨法
破墨法在傳統(tǒng)水墨畫中早已運用,破墨法是指用重疊的方式用墨。即趁前道墨跡未干時,再疊加墨色使其滲入,有助于豐富畫面的層次變化,達到渾厚滋潤的意味。運用破墨法,一般后添的墨色要深于前墨色度,當然,也可以用淡墨沖破濃墨,甚至可以用水破墨、色破墨,使墨色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六)積墨法
積墨法是指傳統(tǒng)水墨畫技法中用墨分層次完成的方法。積是積累的意思,積墨法是濕墨和干墨的重疊,在山水、花鳥畫中常用。這種方法通常是淡墨對濃墨的重疊,與破墨不同之處在于:每層墨干后再復(fù)加,達到渾然一體但又可層次分辨,增強厚重感效果,有時還可用于補救勾勒的敗筆。潘天壽《聽天閣畫讀隨筆》云:“積墨需在雜亂中求清楚,清楚中求雜亂”,實乃積墨之奧秘。
(七)潑墨法
潑墨法,傳為唐代畫家王洽所創(chuàng)。指用大筆蘸大童的墨,以較快的速度運行于紙上(有時直接潑灑),使墨汁四處漫散的方法。此法能產(chǎn)生洇潤淋漓變幻莫測之感。潑墨必須墨彩靈活鮮明,如層次不清,明暗不辨,或與物象結(jié)構(gòu)脫節(jié),墨色散亂,就失去潑墨的意義了。
(八)宿墨法
宿墨是指隔夜長久的墨汁。當宿墨幵始脫膠之際,既粘而濃黑,待與水融合后,筆痕猶存,自有一種煙雨氤氳之氣。山水畫家常用此法以提醒畫面。在勾勒點厾中蘸清水,使點、線周圍有水痕跑出留下水跡,顆粒狀墨渣和水分離的特殊效果。另外,同新墨互用可產(chǎn)生對比,突出主要物象。由于宿墨的色感與新墨不同,機理不一樣,使墨法的審美情趣又有了新的拓展。
(九)沒骨法
沒骨法傳為南朝的張僧繇所創(chuàng)。其特征是不用墨線勾勒輪廓,而是直接用墨和色彩形成筆觸表現(xiàn)物象的形態(tài)。筆法多以大筆橫臥、擦中帶柔以點a之法來完成。沒骨法要求造型簡練、下筆準確、筆觸明潔;無論表現(xiàn)的是形還是色,用筆要肯定、要有骨力,一氣呵成。
水墨畫用墨與用筆同等重要,用墨手法亦較完備,技術(shù)上要.求很高。墨法最忌諱濁、平、俚、膩;濁指用墨過多,與用筆無聯(lián)系,缺乏滋潤的光彩;平指墨色單調(diào)雷同,缺乏清新鮮潤的墨色。膩指積墨不得法,結(jié)果愈積愈多若板結(jié)狀。
水墨畫筆與墨互為表里,兩者相輔相成,不可偏廢。筆是骨,墨是肉,兩者不可分。黃賓虹認為“論用筆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以筆出”。因而對水墨畫筆法與墨法的理解要有一個整體的觀念,才能正確把握水墨畫“筆墨”的意義。
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小米手繪網(wǎng) » 拼音王國手抄報模板,http://yexst.cn/html/article-1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