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山水畫章法形式有哪幾種類型?
國iwi的構圖通常被稱為章法,可理解為安排景物位置的法則。東晉顧愷之的“置陳布勢”,謝赫的“經營位置”等講的皆是章法布局,概括起來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C”形構圖。立幅的C形,或左髙右低,或右髙左低地靈活運用,或者將“C”形放倒,形成左“C”形或右“C”形,既主體物主脈關系上的聯(lián)系。
2.“S”形構圖。似一布帶,從左折向右,再從右折向左,左右相折,呈步步高升之狀?;驈挠艺巯蜃?,再從左折向右。類似“S”形狀的上下利用或“?”形狀左右利用。這種S形取勢法,古人立幅山水畫中利用者頗多。
3.三角形構圖。以三個視覺中心為景物的主要位置,有時是以三點成面幾何構成來安排景物,形成一個穩(wěn)定的三角形。這種三角形可以是正三角也可以是斜三角或倒三角,其中斜三角較為常用,也較為靈活。三角形構圖具有安定、均衡但不失靈活的特點。
4.三疊兩段式構圖(如圖1,2)。將畫面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分成幾段,段與段之間用云霧自然過渡,每個段落均有景物,按主賓關系設計,總體構成一幅完整的氣韻貫通的山水畫。
圖1 山水冊頁 董其昌
圖2 六君子圖 (元代)
石濤《話語錄•境界章》中提到山水畫的分疆,談到畫面可作“三疊兩段”的處理。所謂三橈,是“一層地,二層樹,三層山”。所謂“兩段”是指“景在下,山在上,俗以云在中,分明隔做兩段”。在古代山水畫中“三赍兩段”的構圖很多。
5.對角構圖。此法古人常用。這種構圖方法以兩斜角相襯取勢,或左下角與右上角相襯,或右下角與左上角相襯。如左下角與右上角有景物,則左上角與右下角留白或過渡,斜角相襯,有主有從,靈活多變,中間空透為好。構圖方法很多,在于畫家巧妙安排與運用,構圖僅是其例,不可死守,應靈活機動發(fā)揮與不斷創(chuàng)新。
以上是構圖基本的規(guī)律,作畫時還需注意畫面各個構成元素的繁簡、陰陽、向背、賓主、呼應、虛實、疏密、對比、參差、大小、開合等基本問題,注意景物的遠近及結構等問題。以上種種,在實踐的過程中只有不斷地積累經驗方可做到“布置無定局,機運自造物,合情方合理,合理便成局”。“陳勢”重在“布置”、“位置”貴有“經營”。作品的主題確定后還應考慮賓主遠近的取勢,再根據(jù)畫面需要進一步考慮構圖中三角形的運用、平行線的問題、重心、斜正、畫眼、背景、空白處理、四邊四角、氣脈、開合、不平衡與平衡等規(guī)律、題跋及印章在畫面中的作用。
國畫空間處理為散點透視,不受視角限制,作者可根據(jù)需要“移步換影”。南朝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提出“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shù)尺,體百里之遙”;“且昆侖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則其形莫睹,迥以數(shù)里,則可圍于寸眸”。唐代王維在《山水論》中說:“丈山尺樹,寸馬分人。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石,隱隱如眉。遠水無波,高與云齊。”宋代郭熙提出三遠法:“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這些都是講中國畫在空間方面的營造。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小米手繪網 » 拼音王國手抄報模板,http://yexst.cn/html/article-4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