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左,字文度,華亭(今上海松江)人。趙左主要活動于明代后期的萬歷、崇禎年間(1573?1644年)。據(jù)《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載,趙左最后一件有年款的作品是作于明崇禎二年(1629年)的《落葉無聲圖》,另從趙左一貫作畫方式來看,其作品往往多署年款,因此推測他的卒年應在此后不會很久。
趙左工畫山水,與宋懋晉倶學畫于石門宋旭,而二人風格卻不盡相同。趙左作畫時惜墨如金,不輕易涉筆,在宗法宋旭的基礎上,還上溯董源一派而兼得黃、倪之意,兼擅云山墨戲,并能以己意發(fā)之,時人謂有似米非米之妙。明代韓昂在《圖繪寶鑒續(xù)纂》中評道:“筆墨秀雅,煙云生動,洪染得法,設色韻致,雖自成一家,間有臨仿宋元家法者,亦用焦墨枯筆為之。吳下蘇松一派,乃其首創(chuàng)門庭也。”明末畫派紛呈,如華亭、松江、云間等等,比比皆是,實際上藝術風格并無太大差別,即是趙左之蘇松派亦然。嘉興陳廉為其門下高足,亦為蘇松一派之主力。
趙左與明末著名藝術家董其昌關系十分密切,二人為翰墨摯友,而且目前傳世的董其昌畫作頗有趙左為之代筆者。清人姜紹書在《無聲詩史》一書中就曾有這樣的記載:“(趙左)與董思白(即董其昌)為翰墨友,流傳董跡,頗有出文度手者。兩君頡頏藝苑,政猶魯衛(wèi)。若董畫而出于文度,縱非床頭捉刀人,亦所謂買王得羊也。”
趙左在繪畫創(chuàng)作上亦頗有心得,惜無專著流傳于世,但姜紹書《無聲詩史》中有節(jié)錄,雖無太多新意,但對于了解其繪畫藝術,欣賞其繪畫作品也具有一定參考價值。(馬季戈)
趙左《山水圖》軸
趙左《山水圖》軸,1619年,紙本、淡設色,132.3x38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晚明時期的繪畫風格多從前人法中變化而出,人多帶有較為明顯的前人藝術遺跡,這也足晚明時期復古藝術思潮在繪畫作品中的反映,同時也構成了明代后期藝術所具有的鮮明的時代特色。趙左身處于這一時代大環(huán)境中,其作品,甚至其所代表的蘇松派繪畫都具有這一特點。從這幅《山水圖》中我們也不難看出這一特色。
《山水圖》軸所表現(xiàn)的是晚明文人生活的真實寫照。全圖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段落,畫面下部繪臨水的土坡,上有喬木數(shù)株,林木掩映之中一文人幽居之草堂隱現(xiàn)其間,屋中一人正憑窗讀書;畫面中部湖水粼粼,水波蕩漾,湖水邊際處蘆葦茂密,一人坐于小舟之上持桿垂釣,但細觀之,其意似不在垂釣,而是正在扭頭向畫面上方的遠山遙望;畫面上部繪山峰一座,而其所占位賈卻極為有限,上部有很人空白,畫家在此處用工整的小楷書題寫了兩句詩,詩云:“垂釣有深意,望山多遠情。”根據(jù)圖上的這兩句詩,后人也冇將此圖定名為《望山垂釣圖》者。詩題后并識“己未夏日趙左”,下鈐“趙左之印”、“文度氏”兩方印章。按“己未”為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據(jù)目前所知趙氏最晚作品為1629年的《落葉無聲圖》,由此可見這幅《山水圖》亦應屬其晚期作品。
此幅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繼承了元代畫家黃公望和倪瓚的傳統(tǒng)。遠山的處理與表現(xiàn)手法顯然是受元代趙孟頫的影響,使用披麻皴法,似解索式自山頂紛披而下,復施以淡色,極具古拙雅淡之趣。畫面采用平遠與深遠相結合的構圖,使本來很狹窄的豎長條的畫面顯得很開闊,加之以三段式的畫面構成,更加強了幽遠寧靜的藝術效果。畫面下部的實景處理,中部水面的描繪以及遠山、天空的表現(xiàn),構成了強烈的虛實對比;而圖中人物的恬淡寧靜與樹木蘆葦因風而舞的動勢也形成了動與靜的對比,從而營造出一種文人逸上向往的生活氛圍,抑或是作者當時真實生活的寫照亦未可知。
全圖主要以水墨畫成,墨色清潤,濃淡干濕,焦渴枯潤均控制得恰到好處;設色淡雅清麗,只用淡赭和花青等略加點染,使畫面具古雅恬淡之趣,而無俗艷之態(tài);筆法灑脫秀勁,寫意處墨氣淋漓,工整處細筆如絲,筆力勁健遒逸。人物造型簡括,不求形似,寥寥數(shù)筆便神態(tài)儼然,顯示出作者深厚的藝術功底,為趙左晚期創(chuàng)作的山水畫中的精品。(馬季戈)
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載:小米手繪網(wǎng) » 拼音王國手抄報模板,http://yexst.cn/html/pic-1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