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詵山水畫中的章法特征
王詵《漁村小雪圖》為一步一景的手卷形式,其章法稍有不同,更多的傳承了《洛神賦圖》、《游春圖》二圖技法圖式:
(1)王詵先在中心偏右的位置上放置左傾的“物形氣化”巨石,畫面先取斜勢;同樣因勢利導(dǎo),石上設(shè)定左傾的兩棵“宗老”:一棵指向右側(cè)虛空、引氣脈向右勢上升,上接天氣;一棵指向虛幻的水面,引氣動向左下勢,下達地氣;并虛“隔”開整張畫面的左右兩大塊,右為實形,而左為虛形,為大章法。在實形中又“透”出“平遠”虛景,引向遠處;而虛形正是以畫面最左側(cè)坡樹,遠山連綿不斷之山形又為實形,擠壓出的左側(cè)畫面的虛形,正是虛中實,實中虛的“虛實相兼法”,為小章法,變化如此微妙之極!以此定為畫面視覺中心,樹根與最長的左右通線,是“橫揚法則”、水平破線形成虛擬的交叉點,并符合“內(nèi)緊外松法則”。
(2)確定主峰與巨石相背之勢,形成張開的弧線,為“大開”,盤旋至遠峰,形成虛形的龍脈氣動之勢,并以此天地相連,為畫面上下通線,又是“豎昂法則”!從而分割畫面而形成一左一右,右邊總體上繁復(fù)為實,左邊總體上空靈為虛,為整張畫面的大章法。
(3)畫面右邊隨之為一個自足空間,以水平線層次重復(fù),似相交非相交、似平行非平行,由近及遠,逐步推出“平遠”之勢;以遠山連成延綿山脈,加至畫面主峰與畫面由此山石是左傾之勢,三面實形“夾”出中景這一虛形,形成實中有虛的微妙變化;另上部山石延綿至整張畫面的右側(cè)處處理為飛揚之勢,重復(fù)主峰山體的節(jié)奏,并在這些山體冉作垂直副叢樹(小章法中的“橫揚豎昂法則”)和向左傾斜的叢樹弧線,與小章法中的左邊平坡上的柳樹叢的右傾,形成顧盼回旋之勢,增加整張畫面的氣動回蕩、虛靈往復(fù)的氣動之勢(小章法中的內(nèi)緊外松的“負形”運用),又與整體畫面互為動勢,互為節(jié)奏,渾然一體又兼有變化。 .
(4)隨著大章法的切割整張畫面的左側(cè)也形成了一個自足完美的小空間,又為左側(cè)小章法:近處作繁密的叢樹與主叢樹(巨石上的二株大松)相夾出虛靈的空間,中上位置布置為縹渺的遠峰,虛壓下方的虛空并與畫面最長的左右通線做出對應(yīng),中間增添三層水平線,形成一定的縱深度,又可以由近及遠,層層推出,形成典型的平遠之勢,虛中含實,同樣精妙無比!
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小米手繪網(wǎng) » 拼音王國手抄報模板,http://yexst.cn/html/article-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