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鴛鴦圖
陳洪綬《荷花鴛鴦圖》,設色絹本,183cmx98.3cm,故宮博物院。
荷花鴛鴦圖作者簡介
陳洪綬(1599?1652),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詩人。字章侯,幼名蓮子,一名胥岸,號老蓮,別號小凈名,晚號老遲、悔遲,又號悔僧、云門僧。漢族,浙江紹興府諸暨縣(今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zhèn)陳家村)人。
年少師事劉宗周,補生員,后鄉(xiāng)試不中,崇禎年間召入內廷供奉。明亡入云門寺為僧,后還俗,以賣畫為生,死因說法不一。一生以畫見長,尤工人物畫,與順天崔子忠齊名,號稱“南陳北崔”,人謂其人物畫成就“力量氣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蓋明三百年無此筆墨”,當代國際學者推尊他為“代表十七世紀出現(xiàn)許多有徹底的個人獨特風格藝術家之中的第一人”。陳洪綬去世后,其畫藝畫技為后學所師承,堪稱一代宗師,名作《九歌》、《西廂記》插圖、《水滸葉子》、《博古葉子》等版刻傳世,工詩善書,有《寶綸堂集》。
荷花鴛鴦圖藝術特色:
這幅《荷花鴛鴦圖》用筆工致而不顯刻板,著色醇厚而不流于俗膩,irai風素潔明快,既有應物象形的寫屮功底,乂不乏變幻合宜的適度夸張,畫面呈現(xiàn)出一種存:繁與簡,疏與密、剛4柔的對比變化中的合諧4統(tǒng)一。畫上四朵荷花,由含苞欲放到花蕾初綻,從含露朝陽到爭艷怒放,形象豐富地展示了它的多姿多彩。而荷葉的俯仰截掩著映襯艽“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蓮而不妖”的擬人化風范。一對鴛鴦鳧于水面與兩只蝴蝶非空中的一動一靜、奇石的嶙銳堅勁之質與荷葉的娉婷舒展之態(tài)一剛一柔,吋見畫家善用對比要素的匠心。
荷花鴛鴦圖藝術導讀:
明代以來,花鳥両雖未中輟,但亦未出現(xiàn)繁盛的局面,陳洪綬的化作為明代的花鳥國壇帶來了一股清涼慰藉。陳洪綬學畫是從臨摹開始的,他的花鳥_以師法宋人為主,精勾細勒,色澤清麗。喜畫水仙、梅花.尤鐘愛蓮,其別號“老蓮”即因為他好畫蓮而得名,《荷花鴛鴦圖》是其花鳥畫的典范。
此圖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荷花為題,四朵荷花或內斂含苞.或羞澀初綻,或幽雅盛放,亭亭玉立,多彩多姿,又各具韻味。荷葉闊大,更襯托出荷花的嬌美吋人,引得在空中翩翩起舞的兩只彩蝶也向它們飛來,在畫面最右端的花朵上,早有一只蝴蝶已停留在花心之上,享受著蓮的芬芳。荷花的下面立著一塊奇形怪狀的太湖石,石的瘦硬層疊與花的嬌艷欲滴、葉的柔美舒展構成了剛與柔的鮮明對比,并在這種對比中相互映襯、相得益彰。畫面下端,一對鴛鴦浮在水面上,神態(tài)悠閑,打破了一池碧水的寧靜。一只青蛙正隱伏在石后的荷葉上覬覦甲蟲,弓身即將跳起,足見畫家平日里的用心觀察以及創(chuàng)作中細致入微的刻畫,這一細節(jié)為全圖平添了幾分生機與意趣。圖中左上角有畫家署款:“溪山老蓮洪綬寫于清義堂”,下鈐“陳洪綬印”“章侯”印。
《荷花鴛鴦圖》布局疏密有致、剛柔相濟卻又和諧而統(tǒng)一。既體現(xiàn)出畫家應物象形的寫生功底,也不乏適度變幻的寫意夸張,用筆細致工整,畫面簡潔明快。皴染太湖石時,畫家由前至后自然呈現(xiàn)出漸深的色彩層次,突顯出巖石棱角分明和凸凹嶙峋的造型及質感。勾葉莖則川機細有致的墨線雙勾,再敷染深淺不同的墨綠,著色醇厚而不流于俗膩,荷葉的葉脈如同一張由內而外張開的網(wǎng),向空中發(fā)散出無窮的張力。水面上的青萍(葉),雖看似為漫不經(jīng)心的細小點綴。但若沒有它們聚集在荷葉、鴛鴦、湖石的周園,畫面便會變得空曠而失去依托,無法形成空間的層次感和立體感,也就無法構成一幅和諧、完整的圖景。這種周密不茍的布局,源自陳洪綬對古法的推崇,他曾說:“古人祖述之法,無不嚴謹,即如倪老(倪瓚)數(shù)筆,都有部署法律。小大李將軍(李昭道、李思訓)、營邱(李成)、伯駒諸公,雖千門萬戶,千山萬水,都有韻致。人自不死心觀之、學之耳,孰謂宋不如元哉!”
除工畫花鳥外,陳洪綬的人物畫也極為人們所稱道。他臨摹古代佛像和周昉、李公麟等名家之作,又結合明代的審美,形成了自己的繪畫風格。如同樣是畫仕女,周昉的仕女畫比較豐滿,明代的仕女畫則比較清瘦,這符合明代的審美接受。在人物造型上,陳洪綬變貫休夸張人物畫的“胡相”為典型的“漢相”,弱化其衛(wèi)怪形象,將“宗教梵境”轉化為“人間仙境”。衣紋用筆較顧愷之更注意衣紋的重復性,著意人物的動勢和衣紋筆勢,又增加了一些裝飾性效果。設色古雅別致,以不傷墨韻為準則,注重色彩的對比變化。陳洪綬的人物畫在明代畫壇獨樹一幟,形成了古拙返真的風格趣味。
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載:小米手繪網(wǎng) » 拼音王國手抄報模板,http://yexst.cn/html/pic-1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