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云鵬,字南羽,號圣華居士,安徽休寧人,鑒賞名家詹景鳳(1537??)的入室弟子。工詩,善畫人物、山水、雜畫,尤以佛教人像知名,“功力靚深,神采煥發(fā)。”董其昌贈他一方印章“毫生館”,丁在得意之作上偶爾用之。
關于丁云鵬的風格師承,有人說他“得吳道玄法”,有人說“白描學李公麟,設色學錢選”,其實他的早期風格用筆細秀,設色明艷古雅,是從文徵明、仇英的風格演化而來,晚年變?yōu)榇趾裆n勁,設色亦復沉厚,自成一家。正如《明畫錄》所指出的,他受到過五代貫休(禪月大師)所畫羅漢像的影響。貫休的畫造型奇古,線條方拙,丁云鵬愈到晚年愈流露出貫休的影響,被一些研究者列入“晚明變形主義”。他的山水學吳門文氏,偶作米氏云山。
丁云鵬的另一個風格來源是徽派版畫。中國古版畫是復制版畫,先由畫家起稿,再由刻工上版。丁云鵬的家鄉(xiāng)是徽派版畫刻印中心,他又是知名的人物畫家,理所當然地成了各出版商爭聘的畫稿設計者,現(xiàn)在流傳的徽派版畫作品題名丁云鵬的最多。制徽墨的名家程君房、方于魯兩家為了競爭,各出版一本墨譜,都請丁云鵬畫稿。畫版畫稿是丁云鵬一項很不錯的收入來源。他早、中期渾圓流暢的線描確實與徽派版畫有異曲同工之妙,而晚期的古拙方折體現(xiàn)了更濃厚的“刀”味。
晚明一批文人畫家從事人物畫創(chuàng)作,以多方面的學養(yǎng),畫出古拙高雅的品味。丁云鵬雖是職業(yè)畫家,然亦有文人修養(yǎng)。《圖繪寶鑒續(xù)纂》卷二就評述他說:“初見其筆,似乎過拙,展轉(zhuǎn)玩味,知其學問幽邃,用筆古俊,皆有所本,非庸流自創(chuàng)取奇也。”(邵彥)
丁云鵬《三教圖》賞析
丁云鵬《三教圖》,紙本、設色,115.7X55.8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從風格上看,此圖應是丁氏中年的作品,石塊的畫法接近仇英。畫釋迦牟尼(屈中紅衣者)、孔子(居左青衣者)和老子(居右黃衣者),三人的衣紋描法,從圓勁細秀略帶戰(zhàn)筆過渡到方折,既表現(xiàn)了三人衣料質(zhì)地的不同,也反映出三圣造型各冇所本,并被丁氏以自己的風格統(tǒng)一起來。設色學元初錢選、趙孟頫晚,鮮艷而不失古樸。
這幅畫的題材反映了明人三教合一的思想。佛教初傳入中原時,與儒家學說宥過沖突,隨后興起的道教也攻擊佛教。但中華文化的吸收、同化能力很強,一方面佛教徒積極吸收儒、道二家的某些觀點,調(diào)整宣傳基調(diào),另一方面佛教的某些儀軌、哲學思想、藝術(shù)風格乃至日常用語也滲透到儒學和道教之中。三教合一是一個漫長的、不斷推進的歷程,在北宋蘇軾身上已經(jīng)體現(xiàn)得很明顯,到元代已成為文人圈中的普遍風氣,明清更甚。佛教不斷吸收儒、道成分的過程,也是佛教日益世俗化的過程。中國文人普遍把宗教(儒學足否討以稱為宗教還須商榷)作為哲學來接受,對各種宗教都抱寬容的態(tài)度,但信奉并不嚴格、甚至并不虔誠。丁云鵬為《程氏墨苑》所作的畫稿中有幾幅竟是臨摹自《出像經(jīng)解》中的耶穌蚤跡圖,亦是這方面的實例。世界上大概只有中國人可以讓三教祖師并坐時相安無事,如果在耶路撒冷畫“三教圖”,后果恐怕難以設想。(邵彥)
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小米手繪網(wǎng) » 拼音王國手抄報模板,http://yexst.cn/html/pic-1793.html